「你知道吳寶春有得獎的酒釀桂圓麵包裡用的桂圓,是我們東山出產的龍眼乾嗎?」
在與山村居民聊到桂圓麵包時,他們總是要重述一次這個讓他們自豪的故事。不過這些烘焙龍眼乾的行家們,其實都沒有嚐過那酒釀桂圓麵包的滋味,這讓我們感到驚奇,我們以為龍眼乾的生產者們應該會好奇地去品嚐看看這結合了地方風味的洋食究竟是什麼味道吧!
實際上,山村的居民們大概只從電視與報紙上知道了酒釀桂圓麵包這東西,沒有機會見到實物,更不用提品嚐了,也許這是很多農產原料產區面對的共同命運,他們與最終端消費的距離,漸行漸遠。
吳寶春師傅將台灣的龍眼乾變成酒釀桂圓麵包,讓當代消費者又再重新認識到龍眼乾這項食物的美味與內涵,也讓西點界開始以桂圓做為材料來發揮其創意,這幾年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西式甜點,例如,桂圓瑪芬蛋糕(杯子蛋糕)、桂圓酥(鳳梨酥的內餡改為桂圓)等等。
將龍眼乾的烘焙製作古法傳承下來的山村居民,也在這個過程裡,被看見、獲得自信,往昔流行過一陣子的機械式快速乾燥法,現在反而被淘汱,以古法與土窯來烘焙龍眼乾的優點與價值重新被認可。
憑著一股要讓龍眼乾生產者也有機會吃到酒釀桂圓麵包、也希望讓龍眼乾產區的農民再更往消費端前進一步的信念,我們和山村居民們開啟了一條有點艱難的道路,向著「自己來烘焙酒釀桂圓麵包吧!」的期望奮力邁進。要真正能夠在這個山村裡烘焙出酒釀桂圓麵包給村民們品味享用,得突破重重關卡,因為這一切都很新奇、都是沒有真實接觸過的事物,村民們沒有信心可以達成這不可能任務。(這過程的心路歷程,請靜待運匠與姵君媽的文字產出。)
運匠(左)主抓生活空間手感營造 |
姵君媽主抓研發具在地風的窯烤手路菜 |
就在不願輕言放棄的堅持之下,我們一步步地完成了階段性目標,集結了眾人之手,蓋了一座麵包窯、揉麵團、烤麵包,就像是將烘焙龍眼乾的古法繼續傳承下去一樣地堅持手作精神,終於,讓一顆酒釀桂圓麵包在龍眼乾的產地裡出爐了!
雖然不是吳寶春師傅所製作的酒釀桂圓麵包、烘焙的技巧也還不成熟、吃起來也不是頂極口味的麵包、外表更是素樸,但這第一顆在村子裡烘焙出來的桂圓麵包卻是異常的美味,因為這裡頭揉和了集體的力量、社群的支持、人們的汗水,以及敢於面對挑戰和失敗的勇氣。最重要的是,山村居民的笑容與笑聲開始圍繞著這座麵包窯和百年龍眼樹開始聚集而來,這也許是最大的成就感吧!
柴燒麵包窯核心成員(由左到右):秋盆姐、阿祿師、吳教授、姵君媽,右一為料理老師洪麗君 |
在地的龍眼窯造窯達人吳進添先生在看到自己土法煉鋼完成的麵包窯成功地烤出這顆桂圓麵包時,開心地展露笑容,之前擔心麵包窯失敗的憂愁一掃而空。 |
左邊這顆麵包裡的桂圓有先以米酒浸漬一晚,右邊這顆的桂圓則沒有經過酒釀。 |
秋盆姐開心展示烘培成功的麵包 |
具有在地特色口味的季節麵包:筍丁起司麵包 |
終於.....有人落實了我當初建議他們的構想
回覆刪除感動之餘~就是感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