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生產者圖像】發現青山蜂和小鎮

與「蜂和小鎮」家族一塊大合照。
「蜂和小鎮」之
親炙土地的養蜂人與他的蜂群


在龍眼產業訪調的第四天,週日,我們安排了一個輕鬆的下午,一行將近二十人,先浩浩蕩蕩到東山的咖啡公路,悠閒地喝杯下午茶或咖啡,吃著窯烤麵包,然後再到離東原不遠的青山,拜訪在地創業青年所經營的「蜂和小鎮」。

蜂和小鎮」是一間傳承自1922年的家族養蜂事業,青年老闆詹承霖,是這個家族事業的第四代。長久以來,東山是全台灣重要的龍眼產地,每年的龍眼花季,便成了全台養蜂人重要的聚集地。也造就養蜂取蜜,成為青山這個山區小聚落的重要產業之一。據承霖的了解,目前在青山尚有四十幾戶大大小小的養蜂人家[1][1]。八年前,他與太太從原本就業生活的城市搬回東山老家,接下這個祖傳事業,一切都要重頭開始學。一路辛苦經營到今天,蜂和小鎮已經透過口碑與網路行銷,有了穩定的客源,產品也從蜜蜂三寶:蜂蜜、花粉、蜂王乳,開拓到家族生產的柑橘、龍眼乾與荔枝乾。



蜂和小鎮座落於青山聚落的老街上。

我們一行近20 的陣容,有點嚇到了接待我們的年輕夫妻。蜂和小鎮位在青山國小與活動中心的旁邊,老街上的低調店面,一下子就被我們塞滿了。老闆娘惠珊忙著再多拿些圓凳出 來給我們坐,客廳的一角放置著要招待我們的蜂蜜涼水,大家好不容易都坐定了以後,便迫不亟待一杯一杯喝了起來,邊聽著老闆承霖的介紹。

說是要請他談談回鄉創業的甘苦,承霖倒是把他分享的內容多放在蜜蜂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作為直接與植物接觸、採集吃食植物的花粉 花蜜的生物,蜜蜂對於農藥的存在與其毒性,可說是最好的指標生物。作為仰賴蜜蜂維生的養蜂人,就成為台灣環境的農藥污染,最直接的見證人。過去龍眼農所收 的都是野生的龍眼,並沒有對於龍眼林進行施肥與用藥;大約在1980年代,東山的龍眼農才開始使用農藥等「現代化的管理」。承霖說,此舉造成當時養蜂人慘重的損失,許多蜜蜂因為吃了有農藥的花粉 與蜜,紛紛中毒死亡。承霖還補充道,過去的農藥很毒,而且是立即性的,所以蜜蜂通常在回巢的路上就已經死亡;但現在很多農藥作到奈米級,像膠囊一樣藥效要 慢慢才會釋放出來,所以很多蜜蜂能夠把有藥性的蜂蜜與花粉帶回巢中,結果是造成整巢的蜜蜂集體死亡,對於蜂農而言,損失更為巨大。

 
牆面上掛滿了紅色蜂蜜頭等獎獎狀的店面,在夏日的午後被來訪的我們擠爆。
承霖向我們展示他祖父養的蜜蜂。

承霖所生產的蜂蜜。
為了保護蜜蜂,養蜂人曾經嘗試介入東山龍眼農的農藥使用習慣。承霖說,蜂農們一方面去跟農藥行的老闆溝通,請他們向農民說明農 藥的使用時間,避開開花期,另一方面他們也與果農溝通,讓果農知道開花期噴農藥會使蜜蜂中毒死亡,而少了蜜蜂授粉,也會影響果樹的結果率。這樣的行動,成 功地使許多農民停止在開花期噴灑農藥。承霖的說法相當程度與在我們嶺南的訪談結果有所印證,我們所訪談到的嶺南龍眼農,他們的噴藥時間最早都是在開花後、 剛要結果這段時間。

養蜂人另一個應對農藥污染的對策,是將蜂群帶離污染地區,尋找無農藥的區域。承霖說,例如恆春因為有大片的廢耕土地,現在變成 蜂農的天堂,目前的東山則因為農民逐漸老化、凋零,形成越來越多廢耕的果園,也變成養蜂人的最愛。換言之,養蜂人對於台灣哪裡有無農藥的蜜源,也就是台灣 整體農藥污染的狀況,包括特定區域何時噴藥、何時休耕、何時會有大量什麼樣的植物開花等等是最了解的。

蜜蜂「三寶」之最:蜂王乳。
承霖帶著我們去到他這一兩年開始接手的柳丁園,看他在園子裡面種下地被植物「土豆草」(又叫蔓花生),以抑制其他雜草的生長,免除噴除草劑、人工除草又人力不足的問題。






















這是多麼親密又令人感動的關係啊!養蜂人為了要照顧蜜蜂,變成最了解台灣土地與植物的一群人(之一)。而為了回饋生養的土地,承霖不僅僅認真生產蜜蜂三寶,也開始在祖傳的果園裡,嘗試無農藥的栽培。此外,他也在忙碌的生活中安排到一些國小去教授蜜蜂生態,從中向小朋友說明人類的活動如何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的影響,希望可愛的蜜蜂可以讓愛護環境的意識在下一代的心中發芽。

這次蜂和小鎮的參訪,為我們在嶺南的工作帶出了一些新的可能性。我們一直認為,嶺南的產業發展,需要放在區域的脈落裡面來思考 以及行動較有可能。如此一來,不管是既有自然與產業資源、或是人力資源的豐富度,都較足夠支撐起一個創新的模式。以東山的沿山地帶而言,龍眼是一個鮮明的 特色產業:在嶺南,這個特色產業連結著在地性很高且歷史悠久的傳統龍眼乾烘培技藝;在青山,則連結著蜜蜂相關產業。這個蜜蜂相關產業,不僅給予我們一個新 的角度來切入東山的在地產業生活文化與人際網絡,更提供了一個豐富的圖像,生動地說明了人們的產業活動與植物(作物)、動物(蜜蜂)與環境之間的親密關 係,以及重新反思這個關係的必要性。

感謝經營蜂和小鎮這對年輕的夫妻,他們讓生態與社會永續議題在東山地區的推展,具體而鮮活地與在地產業和生活連結了起來。期待下次的再相會!

 


我們喝下午茶/咖啡的T2咖啡,也是一位回鄉青年所經營的小店。

店長小賴有豐富的社造經驗,也是在地創業青年網絡的重要一環。







[1] 嶺南過去曾有兩戶,目前僅剩一戶,但經營者已經七十幾歲,後輩尚無意繼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