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翻山越嶺尋好食--嶺南「曉」旅行 【體驗篇】


在小暑與大暑的熱天中努力成長的龍眼,似乎是準備將這股熱力保存在果實裡,然後留待人們在寒冷的季節裡可以用來補氣暖身。


台灣的龍眼本是野生在山坡地、土壤貧瘠、缺水澆灌的地帶,也許是數百年前跟著漢人移居到台灣,也或許它更早之前就在這個島嶼的山丘上生存了下來。山坡地上的龍眼,因著移住到淺山丘陵地帶的閩南漢人所帶來的烘焙乾燥技藝,而成為養身益氣的一帖食療補方。

每年立秋過後,台南東山的山村居民便開始忙碌地摘龍眼與烘焙龍眼乾,為了怕正甜的新鮮龍眼「退甘」,農民必須趕時效採摘龍眼,然後將它們放進烘焙窯中焙製成保留著甜味與柴燻香氣的龍眼乾。當龍眼變成了龍眼乾,它的性子也從熱轉為溫,於是做為滋補氣血的龍眼乾,也有了其他可能和它這副來歷相關的名字:福肉、桂圓。這些名字聽起來多了幾份貴氣和溫暖圓滿的感覺。

在立秋時節走一趟東山的龍眼產區,就像是進入一個世界上只剩下龍眼的國度,眼前所見是穿梭往來忙著採龍眼的農民、手中與嘴裡也無法停歇地總是在剝龍眼與吃龍眼;人們談論的話題也圍繞著龍眼,甚至吃喝拉撒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也被龍眼給牽絆住;夜晚,還有陣陣飄來的柴燻龍眼味伴人們入睡。一顆顆的龍眼承載了山村農民一年的期待與希望,這是用農家近乎一個月不眠不休的汗水所換來的希望。度過這一個月,大約過了中秋,山村居民結束了烘焙龍眼的忙碌,緊接著的工作是將烘焙完成的龍眼乾進行整理、分級、包裝,或是剝殼、去籽。


團隊成員在烘焙季節特別體驗了一次龍眼乾是如何焙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步驟是「翻焙」,「翻焙」若沒有做好,就會讓有些龍眼烘焦、或是乾燥程度不夠,這個功夫得靠多練習才能抓住要領喔!

身處在食安風險滿溢時代的消費者,在關心食品成份的同時,其實更需要去了解餐桌上食物的來歷。沒走進產地,就不會真正地認識到農家如何看待與對待龍眼;不去和農民對話,就沒有機會去問一問他們是否使用了除草劑、是否噴灑了殺蟲劑;沒有見過龍眼乾烘焙製作的過程,就難以理解龍眼乾怎麼會被叫做「福肉」;沒體會過烘焙、剝殼、去籽,就不會珍惜碗中那一片片香甜的桂圓。

在這次《翻山越嶺尋好食》的旅行中,特別規劃了讓大家動作手的體驗活動,要讓參加這次旅行活動的朋友們親身體 會與感受到龍眼乾在烘焙完成後,是經歷了哪些過程才成為貨架上的帶殼龍眼及盒裝龍眼肉。除此之外,還有麵包窯的烘焙體驗,讓大家使用在地食材、親手料理午餐、烘焙麵包,感受一下從產地到餐桌的最短距離。

龍眼去殼比的是速度,但在去殼的同時也得進行品質的篩選
龍眼乾去籽剝肉是有秘訣的,阿公阿嬤們都有神器相助,想知道原因嗎?快和我們一起翻山越嶺尋好食!

在日子逐漸轉涼的時候,和我們一起翻山越嶺到龍眼乾的產地,尋找冬季補身的好食材,先備好一個季節的溫暖吧~

詳細行程:http://heccbrural.blogspot.tw/2014/09/blog-post_18.html
報名網址:http://ppt.cc/tyuA


大家一起來品味用柴燒麵包窯烘焙的桂圓麵包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