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生產者圖像】吳添明



訪問添明叔,是在他們老家三合院外的埕。頂著頭上一兩盞小小的路燈,聽著添明叔說著自己種龍眼的種種。由於大家才剛在添明叔家飽餐一頓,訪問起來顯得額外親切。

添明叔的果園是繼承爸爸的,從二十多歲開始種,中間雖然有離開家鄉到台北工作,不過在外頭工作十幾年後,還是決定回到家鄉,接手父親的龍眼園。添明叔今年五十六歲了,一路種下來也過了一二十幾載的光景。添明叔種有龍眼、柳丁、芒果等等,加一加共也種了一甲多的土地。其中他種的龍眼又分有「粉殼」、「紅殼」和「韌蒂仔」。從事龍眼種植二三十年的他,在訪談的時候告訴我們,市面上大顆的「菱角種(龍眼的一種品種)」並不好吃,最好吃的是「紅殼」這一品種。也正因為發現紅殼好吃,所以添明叔也持續不斷地把紅殼種種得更好吃。


添明叔種植龍眼還是有使用農藥與化肥,但是使用的量卻是相當地少,一次是在花謝後結果前,這樣才不會使得今年的龍眼遭到蟲蟲入侵而沒得收成;第二次則是在採收前一個月。添明叔有強調,要提早在採收前一個月噴灑,否則藥性就會殘留,對人體不健康。添明叔也知道農藥會傷害人體健康,但是為了要保障自己的收成和生計,還是無法完全不使用這些化學合成藥劑,只能盡其所能地減少用藥。像是農民最討厭的草,添明叔也盡量使用人工割草,此外,在採收前後這一個月當中,不能使用除草劑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怕颱風。如果一陣大雨降過,而地表上的植物全都被除草劑噴得死光光了,那造成水土流失也不好。所以,在採收前添明叔可是用除草機,一步一步將園裡的雜草剷除。

添明叔的龍眼乾大多賣給固定的買主,極少數留著提供零售給親朋好友,從添明叔談到他龍眼乾銷售的敘述中,我捕捉到了兩個很有意思的小插曲。第一是談到主要的銷售地──台北,多是買「帶殼龍眼乾」;一開始我也很好奇,為什麼不是買去殼的呢?原來,有一種將龍眼乾煮成茶湯的方法是將需要連肉帶核下去煮的,買帶殼龍眼乾之後,再把殼去掉,讓整粒的龍眼肉放入水中一起煮。另外一個則是他弟弟在高雄一間知名西點店工作,每年龍眼季節,弟弟都會固定會採購600斤的龍眼乾來做桂圓蛋糕。這真是美好的經營方式,哥哥種龍眼而弟弟做桂圓蛋糕。


添明叔的訪問,應該是這次訪調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口中帶著方才添明嫂獨特的木瓜飯的餘韻,讓我深深體會到這裡對人的熱情與關心。


文/李樹(嶺南社區工作假期參與成員)


添明叔與他的兒子正宗(右五、六)面對鏡頭稍顯靦腆,但滿桌的好菜傳達了添明叔一家人的好客與熱情
這一大鍋料多味美的木瓜飯,不僅讓大家當晚肚子飽飽,還替我們解決了隔日午餐不知該吃什麼的問題。端出今晚豐盛料理的素卿姨總是謙虛地說,她不會煮啦,是老公比較會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